“寧波幫”是享譽中外的著名商幫,屬中國近代十大商幫中的后起之秀。寧波是商之鄉,也是浙東文化的發源地。文脈與商脈水乳交融,孕育了“寧波幫”的人文精神。
百年商幫的發展過程,向世人闡釋了“寧波幫”文化特征和價值取向。
第一,勇于開拓、善于創新。
寧波商人善于開拓市場,占領市場,足跡遍及海內外。繼上海成為寧波商幫主要活動地域后,20世紀40年代,香港又成為寧波商人活動的大本營。此后,一批寧波商人又進一步向日本、東南亞、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拓展,把自己的企業發展成為全球性的企業。寧波商幫善于保持商界究享盛譽的銀樓、藥材、成衣、海味等特色傳統項目,還不失時機地開發新的經營項目。他們敢于師夷之長,從中學習輪船航運業、銀行證券業、五金顏料業、房地產業、保險業、墾殖業和進出口業務等新興行業。他們思想機敏,經營靈活,順應時代潮流,適應市場需求,及時更新經營項目。但寧波商人并非洋奴,而是民族立場堅定,敢于跟洋人競爭較量。早期虞洽卿對英商在輪船票價上的抗衡,近期包玉剛與英商競爭收購九龍倉的成功,都成為轟動一時的美談。
第二,艱苦創業、克勤克儉。
寧波商人歷來有吃苦耐勞、知難而進、艱苦創業、克勤克儉的品質。絕大多數寧波商人都是從最低層的勞動者開始,“出門謀生但求一枝之棲,為僮為仆在所不計”。“五金大王”葉澄衷,11歲入油坊為學徒,3年后到上海學成衣匠,不成,又入雜貨店做活。上海開埠不久,隨兄在黃浦江上搖舢板。什么苦都吃,什么累活都干,學得業務爛熟,“門檻全精”,但為人誠實可信。他還勤學“西語”,深得“西人”信賴。許多“寧波幫”人士都走過一條坎坷而艱辛的創業之路。難能可貴的是,他們在事業有成之后依然簡樸節儉,寧可一擲千金捐辦公益事業,自身卻從不奢侈揮霍。包玉剛先生生前曾為寧波大學師生題詞:“持恒健身,勤儉建業”。這既是對后人的勉勵,也是他一生的操守,更是“寧波幫”精神的寫照。
第三、以誠為本,務實取信。
清浙東學派形成的“最重人格、最重良心”的學風,哺育了一代代寧波商人重視信與義,主張以誠信為本,從義內求財的經商理念。歷史上寧波人在上海開設的錢莊信譽卓著,所開出的莊票通行滬上及各埠。為此,他們執掌上海錢業至首要地位而多年不衰。同樣,寧波人的信譽支持了上海民信事業的發展。錢莊業和民信業的盛況反映出寧波人“重然諾,尚信義”的誠信特征。趙安中先生的創業道路全靠誠信獲得朋友,又靠朋友取得發展。他告誡兒子: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,錢可以不要,路不能沒有,寧可斷財不要斷路。這在當時寧波商人中很有代表性。
第四、敦重鄉誼、結幫經商。
寧波開埠早,商貿活動歷史久遠,培育了寧波人“經商賺錢,成家立業”的傳統觀念。親幫親,鄰幫鄰,投親靠友到上海,甚至遠涉重洋去“學生意”。父母也不會因戀子女而加以阻礙。寧波商人重鄉誼,出外經商互相幫襯,回家互托攜帶錢物,店主、廠主多喜雇用同鄉人,在商業交往和人生道路上更是同聲相應、同氣相求。明天啟、崇禎年間,寧波藥材商人在北京設立“鄞縣會館”可看作寧波商幫初始形成的標志。以后迅速向上海、天津、營口、漢口、常熟等地發展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0)寧波商人在號稱“八達通衢,九江巨鎮”的漢口建立浙寧公所;嘉慶二年(1797)在上海創設四明公所,延續到現在還有上海寧波同鄉會。寧波商幫所建的會館、公所,不僅敘同鄉之誼,聯同業之情,恤嫠贍老濟貧,還作為同業集議場所,研討商情,聯絡商務,團結同鄉,維護共同利益,以求“有利則均占,有害則共御”。這是寧波商幫實力迅速發展和凝聚力日益增強的標志,也是寧波商人“吃苦、團結、精明、互幫”傳統美德的體現。
第五,愛國愛鄉,回報社會。
寧波商人是熱忱的愛國者。在歷史上,寧波幫人士中,有同情和支持孫中山民主革命的,有在民族危難中舍生取義的;至于熱心慷慨解囊相助公益事業的更是不乏其人。早在1905年,旅日愛國僑胞吳錦堂先生就回國辦學和興修水利,出資30余萬銀元在家鄉慈溪創辦錦堂學校,興建杜湖,白洋湖兩個水庫。他的辦學義舉美譽海內,與著名華僑陳嘉庚齊名。中國化學工業社創辦人方液仙,在1932年“一二八”事變和1937年“八一三”事變中,兩次辦傷兵醫院,救護大批抗受傷戰士。他的愛國立場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極端仇視,后被日寇殺害。著名企業家項松茂,創辦五洲皂藥廠,產品久享盛譽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變后,他組建義勇軍,自任營長。為營救11名職工,甘冒萬險,兩次深入虎穴,被捕后不畏強暴,面斥敵酋,正義凜然,卒遭殺害。其子項繩武克承父志,寧斷手而拒與敵人簽約合作??姑涝瘯r期,港胞王寬誠先生率先捐獻一架飛機和其他物資,并認購公債,支持抗美援朝和祖國建設。寧波商幫能夠延續至今,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地理位置的影響。寧波地處沿海,寧波商幫是最早涉足海外的商幫。歷史上寧波是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著名的起始地,說明了海外貿易由來已久。他們不僅做好全國的市場,而且敢于走向海外。而像晉商、徽商等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。同樣是走向海外,與閩商和粵商相比,寧波商幫深入到了日本,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等地,而閩商和粵商主要在東南亞一帶。其二是我們寧波人的精神:誠信、務實、勇于開拓、敢為天下先。上海開埠后寧波商人大量涌入,洋行買辦是寧波商人的首選,也是他們日后崛起的主要原因。鴉片戰爭前,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,廣東買辦在上海開埠初期的洋行中也具優勢,但不久就遭到寧波同行的挑戰,并最終為后者取代。上世紀四十年代,因為內亂很多人到了港臺與海外,在那兒重新發展,他們抓住戰后世界經濟發展和港臺獨特的歷史機遇,憑借其在內地長期從事工商業的豐富經驗和資本積累,艱苦創業,奮力開拓,迅速在競爭激烈的海外社會站穩腳跟并取得成功與發展,其中香港是又一個寧波商人聚集的中心,像包玉剛和董建華的父親董浩云,就是這批人當中的杰出人物,同享“世界船王”美譽。他們斥巨資造福社會、反哺故土,且代代相傳。從十九世紀末期的“五金大王”葉澄衷先生捐地出銀在上海興建上海澄衷蒙學堂(后改名為澄衷中學)和家鄉鎮海的葉氏義莊(后改名為中興學堂),到二十世紀以來的包玉剛、邵逸夫、包從興、趙安中等在事業成功后,捐巨資興辦國家和家鄉的社會事業,邵逸夫向國家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資就達二十六億多港元,包玉剛創建了寧波開埠以來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。他們的義舉體現了“寧波幫”對祖國母親的一片赤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