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商:行走絲路的“商幫之首”留下的啟示

   日期:2018-09-20     來源:北京日報    作者:陳忠海    評論:0    
核心提示:秦人善經商,根據《周易》的記述,在神農氏時期,即日中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貨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那時出現了最早的
       秦人善經商,根據《周易》的記述,在神農氏時期,即“日中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貨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”,那時出現了最早的集市,主要集中在以今陜西岐山為中心的關隴一帶。

西周建立后,正式確定位于今西安附近的豐鎬為國都,《周禮》有“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”的記載,“市”成為城市建設中十分重要的部分。當時的豐鎬集市已經較為繁榮,有“一日三市”的制度:“大市,日昃而市,百族為主;朝市,朝時而市,商賈為主;夕市,夕時而市,販夫販婦為主。”

在秦朝“重農抑商”政策推出前,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都是商業比較發達的階段,秦國的商業活動在列國中是較為突出的?!妒酚洝酚涊d:“孝文、德、繆居雍,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,獻公徙櫟邑,櫟邑北卻戎翟,東通三晉,亦多大賈。”“雍”是現在的陜西鳳翔,“櫟邑”是現在的陜西臨潼,在那里都居住著許多大商人。

秦朝雖然抑制商業的發展,但漢朝迅速取代了秦朝,之后著力發展關中地區的社會經濟,從漢高祖到漢武帝,曾多次將其他地區的六國貴族后裔及“強豪富戶”遷往關中,動輒“十余萬口”?!妒酚洝酚涊d,這時的關中地區“五方雜厝,風俗不純,其世家則好禮文,富人則商賈為利”,秦商的規模迅速壯大。

秦漢時期,關中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,秦商的商業活動也最為興盛,絲綢之路又在這時開辟,極大地拓展了秦商的發展空間。這一時期,歐洲地中海貿易開始興起,歐洲人對中國商品產生了規?;枨?,尤其對絲綢的需求量最大,迫切需要一條能聯結中國與歐洲的商路。公元前139年,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,之后設置了河西四郡,又先后建立起四大“西域都護府”,將通往西方的交通、貿易都納入國家管理之下,絲綢之路隨之誕生。

一直到唐朝之前,由于得地理之便,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多以秦商為主,對于他們從事商業活動的細節,史書中記載較少,但《史記》等書中仍記載下了這些秦商的名字,比如長安的“諸田”,包括田嗇、田蘭等,還有韋家的栗氏、安陵的杜氏,他們個個身家“巨萬”,茂陵商人袁廣“家童八九百人”,杜陵商人張安世“家童七百人”,扶風商人士孫奮生意做大后到長安發展,家財多達一億七千萬錢。

到了唐代,絲綢之路繼續得到發展,往來中國的外國商人增多,秦商與他們展開生意上的合作,共同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。長安大唐西市的商人竇乂經營麻布鞋起家,后主營絲綢等出口貨物,與胡商米亮等人結成生意伙伴,把絲綢生意做到了羅馬,號稱“竇家店”。長安的另一位絲綢商人鄒風熾,“其家巨富,曾見唐高宗請買終南山中樹,愿每株樹給絹一匹,自稱樹盡而絹不竭,從此富名遍傳天下”。

商幫之首:從明朝初年到清朝晚期,整個南北布匹交易幾乎被秦商壟斷

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拓,秦商在漢唐時期掀起了第一次發展的高峰。宋、元以后,海上絲綢之路興起,秦商的優勢有所喪失,但他們又及時抓住朝廷對西北邊地實行的一些特殊政策,掀起了新的發展高潮。

明朝建立后,將西北邊患視為王朝最大威脅,為鞏固邊防,明朝在沿邊各地設立了9座邊鎮,其中陜西布政司管轄4座,即榆林、寧夏、固原、甘肅四鎮,下轄24個衛所,有“馬步軍一十四萬四千九百九十一人,馬八千三百七十一匹”,這些兵馬一年消耗的糧食“數千百計”,消耗布匹“一百萬余匹”。

為解決糧食、布匹供應難題,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實行“開中法”,允許商人運糧到邊鎮,用糧食換取鹽引。中國古代的食鹽一般由國家壟斷經營,鹽引是取得食鹽的憑證,因而具有價值的穩定性和稀缺性,有人將其視為古代的一種“特殊貨幣”。商人換到鹽引后,可以憑此到兩淮都轉運鹽使司所屬的各鹽場領取食鹽,再到指定地區販賣。根據運糧路程遠近不同,換取同量鹽引所需的糧食也不一樣,按洪武年間的標準,大約1至5石糧食可換取一小引,合200斤食鹽。

“開中法”于明朝初年確立,之后一直施行并不斷完善,除糧食外,還規定可用布匹、馬匹等換取鹽引。秦商抓住這項政策,發揮自身道路方便、運費更省的地域優勢,迅速介入,帶動了糧食、布匹、食鹽等物資的貿易。有了一定積累后,秦商的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,主營物資又增加了茶葉等項,地域擴大到新疆、川藏等地區,在商業上形成了明顯的區位優勢,明人張瀚在《松窗夢語》中說,“西北賈多秦人”。

除了獨特的地域優勢,這一時期的秦商也有一定的創新精神。比如在布匹經營方面,過去的做法是,到江南產布中心通過當地的布商收買布匹,收齊后看布估價,之后交易拉走,秦商和織戶都要受到當地布商的盤剝。為此,一部分秦商探索出了“駐中間、拴兩頭”的經營模式,把總號設在布匹產銷兩地的中間,一頭拴著產地,在那里設立“座莊”,負責組織生產;一頭拴著銷售地,在那里設立“分莊”,負責銷售。這種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經營成本,又有效地防范了產銷兩個環節的風險,因而使秦商在布匹經營中獨占鰲頭,從明朝初年到清朝晚期,整個南北布匹交易幾乎被秦商壟斷。

秦商多由農業生產起家,大部分秦商經營規模較為有限,而長途貿易又是資本投入大、回報周期長的經營項目,為克服資本的不足,秦商也進行了積極探索,“合伙股份制”就是其中的一種模式。過去一般由財東出資金,稱“東方”,掌柜只負責經營,稱“西方”,創新后,掌柜可以作為人力投資從而占有一定股份,稱“領東掌柜”,這種模式密切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系,更加鞏固了經營的基礎。

明朝以后,各地商幫紛紛崛起,出現了所謂“十大商幫”,其中以秦商、晉商、徽商實力最雄厚,并稱為“三大商幫”。秦商一度是“三大商幫”之首,學者李剛在《解密秦商》一書中總結了秦商在中國商業史上創造出的多個“第一”:是中國歷史上產生最早的商幫;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——陜甘茶馬古道;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以“日分”為主要形式的契約股份制;創造了中國最早的“歇家”“鍋樁”等民族貿易中介形式;創建了古代第一個商人會館——社旗山陜會館。

一直到清朝晚期,秦商仍活躍在南北商貿的旅途中,秦商培育出涇陽茯茶、蘭州水煙、孟布、穎布、西口皮貨、西口藥材等,都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。

近代衰落:秦商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自身的局限未能完成轉型

對活躍在各地的秦商,不知何時人們給了他們一個“陜棒槌”的“雅號”,意思是他們直來直去,在經商時不坑蒙拐騙,以誠信待人。

吃苦耐勞、重信守諾、重義輕利是秦人乃至秦商的優點,也是秦商從事經營活動的優勢,但在秦商的身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。雖然他們善于把握商機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,但在判斷未來形勢方面往往失于保守,眼界還不夠寬闊。

在許多秦商身上還固守著“力農致富,以末致財,用本守之”的傳統思想,他們理想的生活模式是“財東鄉居”,所以經商致富后最喜歡做的是在家鄉廣置土地,有的還將財富換成金銀后大量窖藏起來。陜西渭南的富商常家置辦有8000畝土地,每年可收租1萬多石,除此之外家中還存有現銀120余萬兩。渭南的另一位富商趙家主要在四川做生意,賺了錢都兌成銀兩運回家鄉,往往要人挑馬馱、結隊成行,“鏢銀的前半部分已經到家了,后半部分仍在渭河岸上”。陜西大荔的富商溫家藏銀竟高達千萬兩,堪比大清國戶部銀庫。

與此同時,發家后的秦商往往會不惜巨資修建宅院,關中地區至今仍保存有旬邑唐家大院、大荔朝邑大院、韓城黨家大院、長安郭家大院、涇陽縣安吳大院、三原縣孟店大院等明清私人宅院,由于宣傳等方面的原因,它們的知名度還比不上山西喬家大院、王家大院,但規模、氣勢一點兒都不輸給后者。

耿直是秦人的脾性,但又容易產生固執的一面,體現在商業經營上就是對傳統方式的固守和對新事物反應的不敏感。在近代工業化變革中,許多秦商對機器化大生產持反對態度,據撰寫于民國年間的《涇獻文存》記載,電視劇《那年花開月正圓》的原型人物之一、涇陽商人吳蔚文就曾說過“謹守先業更廣大之,然大要仍尊祖規”,他認為“所謂競爭,迸者爭以德,不爭以力;爭以才藝,不爭于機械;凡以機械爭者,皆足以退化,而非進化之道”,這些保守思想,無疑在當時的秦商中具有廣泛代表性。

秦商的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西北、西南地區以及北方部分省市,這一點從對建在各地的“山陜會館”的統計情況就可以看出。據統計,全國各地“山陜會館”約292所,除北京、陜西外,四川、甘肅、新疆、河南等都是較多的地區,均有數十所,而廣東只有2所,福建、浙江只有1所,秦商在西部地區共建立會館120多所,幾乎占到該地區會館總數的一半。西部地區在近代經濟一直較為落后,收入水平較低,這就決定了秦商始終只能以中低端生活日用品作為主要經營對象。

近代以來,商業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傳統的商業集散中心模式逐漸讓位于新興的工業基地。晚清以后,秦商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,往昔的“商幫之首”已輝煌不再。

關于其衰落的原因,有人認為爆發于清朝后期的陜甘回民起義是關鍵,這場起義遍及西北各省,其中陜西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,起義前后持續了十多年,戰亂中許多秦商幾世積累的巨大財富毀于一旦,商業發展確實受到了一次重擊。但在近代的中國,戰亂何止這一次?列強入侵,堅船利炮頻頻進逼,外擾不斷、內憂頻起,哪里都不是平靜的樂土,秦商面臨的外部困境是普遍性的。秦商的衰落還應該從內在找原因,時代巨變之下需要因勢轉型,秦商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自身的局限未能完成這場轉型,這才是導致其逐漸衰落的主因。

 
打賞
 
更多>同類商幫資訊
0相關評論

推薦圖文
推薦商幫資訊
點擊排行
 
網站首頁 | 大國商幫簡介  |  聯系方式  |  使用協議  |  版權隱私  |  網站地圖 | 排名推廣 | 廣告服務 | 積分換禮 | 網站留言 | RSS訂閱
 
适合女士自慰时看的黄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