郝芝芳:緬懷遠去的父親

   日期:2018-12-24     來源:大國商幫    作者:郝芝芳    評論:0    
核心提示:今年農歷十月二十七日,父親已經辭世離開我們整整12年了。每當回想起父親生前的一些往事,禁不住思念的淚水讓年逾古稀的我奪眶
       今年農歷十月二十七日,父親已經辭世離開我們整整12年了。每當回想起父親生前的一些往事,禁不住思念的淚水讓年逾古稀的我奪眶而出。

父親1920年農歷三月初一日出生于五臺縣的一貧苦農民家庭,23歲(1943年)就加入中國共產黨,解放前后曾先后任五臺縣第十區和第一區區公所副區長、五臺縣委組織部組織組組長、柳院基點工作組組長、四清工作隊隊長、公社黨委副書記、書記等職,1973年離職休養。2005年9月3日,在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,我父親榮獲了胡錦濤總書記題寫章名的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”紀念章。

在我的印象中,父親身材高大魁梧,雖言語不多,為人忠厚,卻愛憎分明,公道正派。

從我記事起,父親與我們聚少離多,在一年四季中,只有在季節換衣時才回家,短暫停留一兩天,就是每年的春節期間,也才在家里在個六七天。所以,平時家中的柴米油鹽,都由體質較弱的母親安排。由于家在農村,那時,我家吃水需到1里多外的溝里去挑,可父親常年不在家,母親身體又不好,我們姐弟們還小,只好花錢雇鄰居挑水。后來,我長到10歲時,母親就讓我和14歲的姐姐去很遠的溝里舁水,走一個來回得半個多小時,當時,我和姐姐稚嫩的肩膀不堪負重,兩個人用木棍一前一后地舁著水走,左右搖晃地舁到家時,一桶水到家時只剩下多半桶了。當時,我們對父親十分不解,認為他根本不親我們這些兒女,只管他自己在外面“享福”,在我們心中,父親就是來我家吃派飯的下鄉工作員 ……。后來,我們在父親曾工作過的鄉村,和一些健在的當地干部群眾談起父親時,才知道,由于當時工作的需要,很多事情都需父親來處理,食宿湊乎,生活不規律是常事!他們還交口稱贊父親是毛主席時代的好干部。

在父親擔任公社副書記、書記的15年里,一直和當地老百姓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,而且是從不占集體和老百姓的便宜。1964年,我們隨父親在茹村公社東茹村居住時,天和公社滑石片村一位村干部,平時和父親關系要好,他趕著毛驢到茹村辦事,順便給我家送來了30斤紅薯20斤小麥。當時,父親不在家,母親說什么也不收,最后僵持不下,還是留下了。父親回家得知后,立即找到這位村干部,按當時的價格付了錢和糧票。天和公社是產煤之鄉,偶爾有人趕著毛驢給我家送來煤炭,父親都按市場價付了錢。農閑時,一些與父親能談到一起的農民朋友請他到家中吃飯,飯后臨走時,總是因為父親要給糧票和錢,相互之間少不了一番爭執,但誰也拗不過他,最終還是得收下。和父親相處過的群眾至今天仍議論說:“老郝那人,從不占集體的便宜,也沒有白吃我們的一頓飯!沒有官架子,和我們相處像一家人 ……”。

父親對我們姐弟們要求很嚴,隨著我們姐弟們年齡的增長,我們原本想父親會想辦法給我們解決工作,可父親卻一直鼓勵我們自立自強,努力學習,通過上學獲得正當職業。我們姐弟四人,姐姐于1960年完小畢業,適逢太原重機廠來五臺招工,18歲的姐姐被錄用;我考入忻縣高中,1968年畢業,先是代課老師,后于1972年經考試錄用為正式教員;妹妹于1978年考入師范學校畢業后當了教師;弟弟因受“文革”影響,完小畢業后再沒有上學,便留在家中務農。父親在縣委組織部和鄉鎮工作多年,如果通過個人關系稍加活動,為弟弟辦個招工手續是完全可以辦到的,但父親卻絲毫沒有為弟弟考慮工作的念頭和想法。后來,我們全家埋怨他,鄰里親戚有時也議論,當了多少年的公社書記,兒女們都沾不上光,尤其僅有一個兒子還留在家里受“苦”!他卻十分生氣地說,“我不愿意給別人找麻煩,更不想給領導出難題,當農民也不丟人,村里這么多農民,都想出門,誰來種地?糧食從哪里來?為什么公社書記的兒子就不能當農民!”

父親長期在基層工作,繁重的工作任務,不規律的生活習慣,讓父親患上了嚴重的胃病,由于經常疼痛難忍,影響到了正常工作,于是父親便主動申請從公社書記位置上退了下來。我們的老家在五臺縣的士集村,地理位置偏僻,尤為困難的是通向外面公路只是一條簡易便道,交通的不便,直接導致了信息的閉塞、經濟的落后、生活的貧困 ……。期間,父親看到家鄉的落后面貌和鄉親們的貧困生活,深感不安。經過一段時間調養的父親,父親的身體有了一些好轉,便經常和鄉親們探討如何改變村里的落后面貌,村民們知道父親辦事公道,有見解,敢擔當,便在支部會上一致推選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。雖然母親和全家極力反對,但父親絲毫不惜自己虛弱的身體,毅然挑起了村中的“重擔”。接任后,他與村兩委一班人認真分析貧困原因,認為光靠在貧脊土地上種五谷雜糧,只能解決吃飯問題,口袋里還是缺錢花。經過反復研討,認為村里地理條件優越,氣候溫和,粘膠土質,非常適宜蘋果樹生長。于是,為了讓蘋果樹變成“搖錢樹”,在擴大栽植面積的同時,決定拓寬通村公路,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簡易公路改造拓寬了。

雖然路通了,但村民趕著小平車到幾十里外的集鎮買東西、拉貨、馱炭等,效率仍然低下!怎樣才能節省勞力和提高生產效益?父親又召集村委一伙人商量思考,經過一番討論,大家認為如果買上一輛拖拉機那就好了!但計劃經濟時期,不僅拖拉機指標十分緊缺,而且村集體經濟積蓄微薄,于是父親不顧全家人的反對,把離休時國家補貼的400元修房費全部拿出來墊資,并和村支委兼會計趙福壽等自費遠赴運城,經過多方奔波努力,終于買回了一輛40馬力的拖拉機。從此,村民們不僅自家產下的糧食、土豆、蘋果都能賣出去了,還能把化肥、種子、蔬菜及生活用品運回來,節省了勞力,盤活了經濟,更為主要的是鄉親們再不需要起早貪黑的趕著毛驢、拉著小平車、帶著干糧去百里之外的窯頭、天和拉炭了,有需急救的病人也能被及時送往醫院。村里的人都說,“老堂修回村盡給咱辦了些大好事”。

…………

2006年農歷十月二十八日,父親病逝,永遠的離開了我們,他雖然身后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豐厚的財產,但生前留給我們的思想、精神、品格、風范,卻是我們永遠受用不盡的寶貴財富。

  作者:郝芝芳  

 
打賞
 
更多>同類商幫資訊
0相關評論

推薦圖文
推薦商幫資訊
點擊排行
 
網站首頁 | 大國商幫簡介  |  聯系方式  |  使用協議  |  版權隱私  |  網站地圖 | 排名推廣 | 廣告服務 | 積分換禮 | 網站留言 | RSS訂閱
 
适合女士自慰时看的黄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