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如今商會林立,哪家做的好,哪家能夠真正為會員做實事,會員就會到哪家去。當然,從我國的發展模式看,我們的民間組織不會一下子放開,可能對于重復設置的民間組織還會在登記上有一定限制。但是,各類商會組織對于新形勢應該有一定的緊迫感。
對于商會的發展,從旁觀者的角度,從三個方面建議:
1、商會的基金會化。商會應該收一定的會員費,但是,簡單的一點會員費的收入,可能難以支撐商會做一些大型的,有利于會員發展的事情,也難以真正把商會組織做大做強。
要實現商會組織的“可持續發展”,商會要做的是“基金會”化,而不是“產業化”。產業化是針對盈利組織說的,經營,是為了股東利益最大化?;饡窃诿裾块T登記的一種民間財團,他的主要人物是從事“社會公益”工作,可以通過委托理財、投資參股等方式保值增值,但是,所得收益股東不能分紅,只能用于自身事業的發展。商會做基金會,因為有豐富的商人資源和商業智慧,是最容易成功的。
希望以商業的方式“可持續發展”,做“基金會”,也解決了商會“產業化”后管理的難題。首先,因為不用給股東分紅,只有理事會對一些重大事件協商,這樣就不會因為權利分配問題在商會內部產生分歧;其次,國家對于“基金會”有嚴格的審計、披露制度,類似上市公司,對于每年用于管理費用的成本等等,都有嚴格的規定,只要嚴格依法辦事,實際上也能夠解決商會會員對于資金使用情況的懷疑。
2、商會的軟實力。商會幫助會員解決一些生意上的事情,幫助他們生意做得更好,這當然是好事情。長遠發展,商會還需要在軟的方面為會員做一些事情。幫助商人掙錢很重要,幫助商人更好的生活、有品味的生活可能更加重要。很多商人,生活實際上很辛苦,內心甚至可以說很空虛,他們需要關懷,需要提升。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,掙的錢越多,可能越危險。只有解決了商人們的追求問題,才能解決他們的基業長青問題。
3、商會的專業化管理。商會做很多活動,也有個專業化的問題。商會有商業的基因,這方面應該好一些,但是,商會要多和外面的專業的機構合作,比如和專業的公關公司合作,每年舉行一些活動,提升商會的影響力和形象。要多和社會上一些專業公司合作,這樣才能讓商會的秘書長從繁雜的事物中解脫出來,專心思考商會一些大的方向和未來,把商會工作做的更好,讓商會更有競爭力。
國內的一些公益組織,他們有些也聘請了專業的品牌管理公司管理他們的品牌,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,但是,他們不愿意多說,好像社會組織聘請這些“外腦”很丟人。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,商會有商業的基因,這方面,應該給其他社會組織做一個好的榜樣。
商協會健全和完善制度化、規范化建設,融合智能運營平臺的高效運營管理,必將促使商協會和全體參與者形成統一的行動目標、樹立一致的價值取向,從而促進會員對商協會組織的認同感,增強商協會的凝聚力和社會公信力,從而才能促進商協會組織長久健康發展。